解開數學焦慮症之謎!父母與老師如何無意中加重孩子的學習壓力



  人們與生俱來,有學習的本能,也因此能藉由學習在社會上生活。然而,在孩子學習數學時,可能因為家長、老師自身在對於學習數學的負面經驗,使有數學焦慮症的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,有意無意之間,便會投射「數學很難」、「數學有很多公式要背」的概念給孩子,容易使孩子對於學習數學產生刻板印象,並覺得負擔。


  另一方面,數學對於求學階段的重要性,也加深了孩子、家長和老師的焦慮與壓力。數學——在國內外都是學校的重點學科。尤其在臺灣的升學制度下,不管是在國小、國中、五專、二技或是高中,數學都是人人必學的科目,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能力。在升學制度中,當孩子選擇要念大學作為其人生規劃時,數學成績的好壞,幾乎直接左右了孩子可以讀什麼樣的大學,能讀什麼樣的系所,未來會有什麼樣地發展與出入?

  正因數學在孩子的求學階段中,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,有「遠見」的父母和老師,尤其看中孩子的數學能力,也會特別關切孩子學習數學的狀況。然家長與老師對孩子的關心,往往夾帶著自身對數學的焦慮與偏見,而無形間對孩子施加自身的期待與壓力。有數學焦慮症的家長和老師,常對孩子說以下的話語:

「數學很難,你上數學課要好好上。」
「這次數學考試難嗎?考幾分?」
「你怎麼數學又考差了?你有沒有認真上課啊」
「你看!你們班的班長數學考一百分,你要多去向他學習。」
「你怎麼這麼笨,這個問題老師都教幾遍了,你怎麼還寫錯?」
「女生天生數學就比男生不好。」
 

  這些話語如同暗示孩子:「數學是很困難的,你一定要努力學,不然你會學不會、學不好。」而當孩子吸收了來自父母與師長的「諄諄教誨」後,孩子便會開始一點一滴累積對於數學焦慮的情緒,而後當孩子進入學校,接受正式的數學教育時,對數學焦慮的情況可能好轉也可能因此更加惡化。若孩子在學數學的過程還算順利,焦慮的問題可能便會消失;反之,若孩子學習數學上並不順利,數學焦慮症也會在此時發作。


孩子常見六大數學焦慮症症狀有:
一、對於數學的學習缺乏動力。
二、對於數學學習表現不佳。
三、若學習數學上出現問題,採取消極迴避或是不回應的態度。
四、孩子會消極地自言自語。
五、不願學習數學,常把數學作業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做。
六、在數學的學習上,習慣用背誦而非理解。


數學焦慮症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?

  心理學家 Matthew Pagirsky 說到:「焦慮會使人們產生『我不擅長這個』和『我永遠無法理解這個』,這樣自我挫敗的想法,這增加了人們的壓力。這樣的想法,導致人們產生擔心或是情緒亢奮的情況,而後使人們有焦慮的情緒,使自己表現不佳,進而陷入惡性循環。」Pagirsky進一步解釋這樣的情況,「這些情況會使自己去聯想:這是我不擅長這個的證據!」

  若孩子有數學焦慮的情況,容易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全然吸收數學的知識,也無法專注在解決數學問題,連帶影響孩子數學的學習。故有數學焦慮症的人,雖擁有學習數學能力,但是因為焦慮的心理情緒,與自身缺乏學習數學的信心,使其無法順利發揮,因而出現排斥學數學的情況。當孩子遇到有關數學的問題,便無法冷靜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,常因緊張、粗心而犯錯,陷入另外一個惡性循環。

參考資料|Grow by WebMD / Child Mind Institute /經理人月刊 9月號/2021第202期

和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
現在加入魔數 LINE,馬上領取【  99乘法遊戲素材包 】
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!

 點此加入 LINE 免費領取 → 



【延伸閱讀】

孩子數學不好,原來和數學焦慮症有關?認識數學焦慮症〉
 如何幫助有數學焦慮症的孩子?〉